中国制笔协会-ag凯发


用户名: 密码: 验证码: 会员注册

会员中心|广告服务|企业服务

沈博爱113幅钢笔画描绘属于浏阳人的乡愁

   钢笔画中的浏阳记忆
   沈博爱新作《蹉跎坡旧画》出版
   描绘属于浏阳人的乡愁
 
  “家乡的山川形胜,一草一木都活在我的记忆里,我的画笔下。”翻着近日出版的《蹉跎坡旧画》,79岁的退休教师沈博爱神采奕奕,丝毫看不出大病刚出院的倦态。在住院之前,他坚持完成了《蹉跎坡旧画》的创作。在医院期间,一边接受治疗,他一边还要忙着审校画稿。113幅钢笔画编成的画册,收录了他自1957年至今的作品,记录了他从壮志青年到耄耋之岁对家乡不变的眷恋。8月15日晚,记者拜访了这位慈祥、可亲的长者,细细品味他笔尖下的老浏阳。
 
  浏阳日报记者沈阿玲袁村平
 
  随身带着皮尺游走浏阳
 
  “我的职业是教书,美术一直是我的业余爱好。”沈博爱指着绘制时间最早的一幅古橙橘寺图,把时光拉回50多年前。“1957年时,我才21岁,和好友一起步行到了古寺。坐在门口的树下静静描摹,不知不觉就过了大半天。”
 
  源于对美术和大自然的热爱,青年时期游历写生,壮年时在耕作余暇绘画,退休后在家人的陪同下游走浏阳东南西北四乡,沈博爱从未停下画笔。
 
  “铅笔画、水墨画等类型我都画过,最喜欢的还是钢笔,行走时携带也方便。”沈博爱透露,这些年来,他还习惯带着皮尺。“尺子用来测量主体的尺寸。”
 
  “每一块砖头多长多宽,都要细致量过,换算好比例才下笔。”以龙伏红门里门楼为例,沈博爱生动还原了他作画时的严谨。为了这一幅画,他伏在地上、倚在墙边,用尺子、脚步丈量,三遍五遍地去现场查看。确定了主体后,细节地方拍下来对着照片临摹。“钢笔画不能涂改,没画好的话只能重来。”
 
  在画画的同时,沈博爱还兼做采访。在他看来,弄清所画对象背后的历史根源、演变故事非常重要,“有底蕴的风物,才能有生命力和感染力。”
 
  一本画册记录浏阳文化
 
  翻开《蹉跎坡旧画》,分名人故居、牌坊门楼、书院学校、寺观道院、宗祠文庙、公堂会所、码头渡口、古街老巷、古民居、古景、古桥等16个类别,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,共同展现浏阳的简明地域文化史。
 
  “决定记录老浏阳的风物印记这个主题,是在2011年《蹉跎坡旧事》出版后。”沈博爱意外地发现,人们对书中的钢笔配图同样感兴趣。
 
  然而,他在整理那些旧作时惊觉,画里的题材已在渐渐消失。“我加快了脚步去搜集记录,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名人故居和行将湮灭的文化古迹。”
 
  “晚清以来,在以长沙湘潭为中心的两三百公里范围内,英才辈出。浏阳恰在其中,可谓人杰地灵。”沈博爱的画笔下,收入了谭嗣同故居、辛亥英烈焦达峰故居、胡耀邦故居、欧阳予倩故居,以及陈章甫、寻淮州故居。“名人彰显了老浏阳的文采风流。”
 
  “牌坊门楼、书院学校、寺观道院、宗祠文庙等部分对应了传统社会中的意识形态,而码头渡口、古街老巷、古民居更多的反映了经济基础。”十六个类别,每一类别沈博爱都能概况出一段简史,他认为它们是千年古县难以磨灭的文化痕迹。“古井与老屋场、古树、古桥等,构成一个完整的老浏阳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。”
 
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、著名学者雷颐先生对《蹉跎坡旧画》给予了高度评价,“慢慢品读这帧帧幅幅,犹如跟随作者进行了一次深度的浏阳文化之旅。”
 
  人物讲述
 
  描绘老浏阳抒发乡愁
 
  《蹉跎坡旧画》的封面,是一株苍劲的古树。钢笔重力勾勒出它饱经风霜的枝干,而叶子、树底的青苔则用了纤细的笔触表现。藤和树交织着,草和石围绕着,若隐若现的田野、山林构造出一种悠远的意境。
 
  为什么选了它做封面?沈博爱只说了两个字,“简洁。”简洁的画,一如他简洁的心灵。
 
  “我已年近八旬,身为浏阳人,这八十年间,从幼时的宝乔寺、南普寺、永兴寺到长大后的浏阳师范、社港完小、花桥完小、龙伏中学,再到我先后定居的蹉跎坡、教师新村、新月半岛等地,我生长嬉戏于此地,求学任教于此地,耕读劳憩于此地,最后又必将埋骨长眠于此地。”画册的后记,沈博爱用深情的笔调一边追溯自己的人生轨迹,一边道出自己描摹涂写的情感根基。
 
  “我看着培文塔倒了,眼见拱北桥吊井荒废,一条条老街被钢筋水泥掩盖,曾经繁华的水路码头不再见乌江子……”沈博爱的心中百感交集。
 
  记者手记
 
  我们靠什么留住乡愁
 
  当丧失的东西越来越多,我们靠什么来留住乡愁?翻开沈博爱老人的《蹉跎坡旧画》,这个问题一直挥之不去。一幅幅撼动人心的钢笔画呈现在眼前,脑海中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戴着眼镜、殚尽竭虑地画着,写着。他是在描绘浏阳的历史。
 
  我们是不幸的,那么多属于浏阳的历史古迹,已经彻底远离我们。我们已不能站在培文塔顶层把酒临风,我们已不能摸着斑驳的浏阳古城墙感受岁月,我们已不能驻足平浏古道的山田古桥上看河水悠悠……这些承载着我们乡愁的遗迹,已在岁月的尘埃中粉碎,我们失去了它们,失去了找寻精神家园的路标。
 
  我们是幸运的。我们还有沈博爱老人留下来的画册,这些画册保留了那么多历史建筑,纵使它们只是纸上画,却能透过纸张,让我们感受那份珍惜历史的笃定与从容。我们还有拯救我们家园的机会,古寺庙、古门楼、古塔、古木等等,还有需要我们去保护的存在,沈博爱老人的这些画,应该警醒我们,促使我们加快保护这些古物的步伐。
 
  熟悉的门楼、熟悉的古桥……沈博爱老人笔下的世界,是浏阳人的集体回忆,也是浏阳人的骄傲,更是浏阳人行动起来、予以珍爱的行动指南。
来源:浏阳网



2015年08月18日

网站地图